搜索
收藏
安徽:“爱国三问”响彻校园 阜阳职校开学第一课对话历史
时间:2025-09-05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是!”“爱!”“愿意!”面对“爱国三问”150多个青春的回答声音嘹亮。
9月4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第二天,在阜阳现代职业学校的阶梯教室内,一场以“勿忘历史 吾辈自强”为主题的抗战精神微宣讲暨开学第一课活动正在进行。
它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宣讲员方苗苗从“0-9”9个数字可以组成1931918、1932128等放在抗日战争的进程中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日期开场,引出了抗战精神的形成背景和内涵。理论是骨骼,而鲜活的英雄故事是其中奔涌的热血,“抗战精神仅仅52个字,但是字字血泪铸就”宣讲员用感人的抗战故事生动解读抗战精神,让学生们系统地领悟抗战精神的精髓。
它可以是一次生动的实践分享。台上,24级的学长学姐热情分享参与红色讲解等实践活动的经历与思考,当机器狗送上展柜里的革命文物水壶,当机器人小笨上台告诉大家它是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新的讲解助手时,台下的25级新生们被勾起了强烈的好奇,想去亲自触摸历史的温度,也想听听历史的生动表达。
它可以是一个身临其境的浴血战场。全民国防教育宣讲员冯翻江是对越自卫反击战集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获得者,他的讲述让一个个墓碑上的名字变成了一个个真实、勇敢、有血有肉的英雄,带学生们回到波澜壮阔的战争岁月,真切感受到何为英勇、何为奉献,在场师生几度热泪盈眶。
它还可以是一次热血沸腾的齐声合唱。当《黄河大合唱》的前奏响起,全体起立,从微弱的声音跟唱,到以坚定的声音合唱,一遍又一遍,“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成了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怒吼,抗战精神在激昂的旋律中激荡。
它似点点微光,更是无数个念念不忘的回响,真实而响亮。一切皆因为,这是一次青春和历史的对话。阜阳现代职业学校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阜阳抗战中学曾在此建立,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仍在校内。
当所有人站在当年的这片热土上,当宣讲员方苗苗说到“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挽臂投江,宁死不降,最大的冷云23岁,比我小10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比我的女儿大2岁……”当青年学生时奕婷说到“每当讲到水壶里装的不只是清水,更是活下去的希望,是坚持战斗的勇气,看到同学们神情变得格外专注,有人不自觉地看着自己随身带的水杯,有人轻轻点头”,我们一次次感受到青春与历史的对话,感受到时代精神在新时代青年身上的赓续与焕新。历史需要铭记,更需要新一代的传承。
这是一颗种子成为一棵树的力量。阜阳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红色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红色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青年学生田万里说“选择成为红色讲解员,对我而言,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与历史真诚对话的郑重决定。从最初紧张生涩,到如今从容坚定;从机械地背诵稿子,到真正与历史产生情感共鸣——这座旧址,见证了我的成长。”25级新生在留言条上写到:“英雄从未老去,他们的故事,是我们的信仰。”每一个红色场所、每一次经历,都可能成为青年心中的一颗红色的种子,当他们面对选择、面对迷茫、面对挫折时,这颗红色的种子会唤醒他们心底的勇气与力量,要努力向下扎根,要努力向上生长,成为一棵坚韧挺拔的大树。
这是一群孩子和一域事业的深入探索。作为超千万级人口大市,近年来,阜阳以“三转四像”职教模式破局,让技能人才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阜阳市现有职业院校36所,设置专业308个,在校生15.25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5万余人。职业教育从过去的“无奈选择”,成了如今的“主动选项”。在阜阳,越来越多青年在职业教育中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用双手掌握技术,以技能定义价值。“当年英雄靠血肉铸长城,今天我们用技能筑强国”“勿忘历史,吾辈自强,希望祖国越来越好”留言墙上,这群刚刚进入职教学校的孩子们的字迹或许稚嫩,但话语掷地有声,他们或许青春年少,但却在不断吸取能量,昂首自信、步伐铿锵地走在这条成长成才的优质赛道。(李利新)
责任编辑:马 静
执行编辑:吴诚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