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安徽临泉:“花式”宣讲润人心
时间:2025-09-02 来源:安徽学习平台 作者:赵怀勇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在宣讲工作中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宣讲+”的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五个融合”,创新“四种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与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能感知的形式结合起来,并不断深入人心。
资料图
打造宣讲铁军
按照“组织推荐、公开选拔、择优选聘、动态更新”原则,广泛吸纳各年龄段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乡贤能人、青年学生等各行业、各领域宣讲人才进入宣讲队伍,明确核心骨干的政治引领和专业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各类补充力量的特色优势,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宣讲梯队。
临泉县通过举办重大主题宣讲比赛、思想政治工作演讲比赛等活动,评选出一批优秀演讲人员和优秀思政作品,将各级党政机关单位的理论专家、宣讲骨干、青年宣讲员纳入理论宣讲人才库,形成稳定专业的核心宣讲力量,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活动。
在行业部门骨干、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乡村干部中遴选一批基层经验丰富的讲师,从优秀乡贤、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中挑选一批能说会道、善于表达的“土专家”,依托文化广场、纳凉亭、农家小院这些家门口阵地,采取夜谈、叙话等群众喜闻乐见、轻松自然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让宣讲更接地气、更易接受。
组织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人物组成宣讲团,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宣讲会等形式,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生动讲述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感染人、引领人,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筑牢宣讲阵地
临泉县紧密联系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走深走实。
每逢周末在长官杂技小镇举办非遗集市,在非遗工坊开设“宣讲微课堂”,让“葫芦烙画”讲党史、用“面塑”捏出新时代,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体验剪纸、蛋雕、面塑、葫芦烙画等非遗项目的魅力,潜移默化接受理论教育。近年来,临泉县累计举办非遗集市46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122场次,用好91项非遗项目资源,把民间杂技“走四方、入殿堂、出国门”的发展史、肘阁抬阁数百年演变史作为宣讲内容,集表演与宣讲融为一体。
鼓励基层群众结合身边变化创作文艺作品,创作《不要彩礼要幸福》《和为贵》《幸福向右转》等剧目,让群众既是宣讲的受众,也是宣讲的主体,增强互动性和认同感。充分发挥文联、文艺剧团、文化站的组织作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编成快板《奋进新征程》,结合“四季村晚”“送文艺下乡”“金羊杯”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原创文艺作品展演等活动,广泛开展艺术化宣讲。近年来,临泉县累计开展各类文艺宣讲活动800余场次。
充分发挥好人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运用已建成的49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进宣讲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文明村(社区)”评选活动,在文明实践中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农村新风尚。
资料图
引领宣讲方向
临泉县结合县情,做好理论宣讲转化,让群众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治理持续提升。
召开“村头群众会”,将宣讲阵地前移至最贴近群众生活的自然场景,宣讲者用带着“泥土味”的乡音俚语,将宏大的理论政策转化为家长里短的“贴心话”。近年来,全县召开“村头群众会”2600多场次,群众坐村头听干部将宣讲内容掰开揉碎讲,句句都落在心坎上,明白了政策,群众心里也亮堂堂的。
创新“有事儿找书记”工作机制,临泉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通过公示牌、便民服务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公开,向群众宣讲低保评定标准、说明宅基地申请流程、讲解产业帮扶政策……近年来,全县利用“有事找书记”工作机制解决群众实际问题4600多件。
责任编辑:马 静
执行编辑:吴诚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