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把“思想的种子”播撒到希望的田野上
时间:2025-09-02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张绪梅 刘晴晴
近日,中宣部授予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忠实践行‘多种粮、种好粮’嘱托的优秀代表”,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
这位古稀之年仍坚守在生产一线的种粮大户,不仅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农民典范,也是懂理论、懂农民、会宣讲的思想“播火者”。从试验田里的思想“穗光”,到千村万户的技术“星火”,再到新生代农人的青春“苗浪”,徐淙祥用五十三载春秋,迎着理论春风,将一颗麦粒的承诺,变成了万亩金黄的信仰。
曾经的黄淮大地,“望天田”广布,乡亲们吃不饱饭。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毅然回乡种地,立下“为种好粮、多产粮奋斗一辈子”的誓言。
种粮食不容易,种好粮更不容易,首要条件就是要学习农业知识。他走遍十里八乡,向老农户汲取经验,借来各类农业书籍,白天在田里耕作,晚上回去挑灯夜读,钻研理论知识,边学习、边实践。
徐淙祥不满足当个仅靠经验的“老把式”,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科技种田。他购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有不懂的地方就立即请教相关专家,无论去哪儿开会学习,笔记本上总是密密麻麻,第一时间把关于“三农”工作的最新理论和政策学到手,推动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推广。
徐淙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者的孜孜以求,验证了“予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徐淙祥和种粮大户“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徐淙祥牢记嘱托,不仅自己种好粮,更把学到的理论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乡亲们,让“科学种粮”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在全省“举旗帜·送理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专题宣讲中,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内容,分享自身学习体会以及科学种粮技术;在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21场活动中,他讲述以实际行动诠释诚信精神的事迹;在今年全国两会精神宣讲中,他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等内容谈所思所想……
在宣讲过程中,徐淙祥发现有些理念大家总是记不住。怎么办?他想到了谚语。“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有收无收在水,收多收少在肥”……多年来,徐淙祥围绕农作物栽培的“土、肥、水、种、密、保、工、管”8个方面,总结120首通俗易懂的谚语,用大白话把科学道理讲出来,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徐淙祥坚持把理论宣讲与群众需求结合起来,用“亲身经历”讲出“理论魅力”、用“生动实践”呈现“思想伟力”,不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53载,徐淙祥把一粒麦子“种”成时代标杆。种粮,有了传承;宣讲,也有了传承。
2018年大学毕业后,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返乡接过种粮“接力棒”,一头扎进千亩示范田,慢慢地从“种粮小白”成长为“种粮能手”。
“六月里老徐发出信一封,向习近平总书记报佳音……”前不久,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委讲师团联合主办的“理润江淮·沿着总书记足迹学思想”沉浸式宣讲进高校活动中,徐旭东生动阐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深情讲述种粮人徐淙祥三代耕耘的故事,引发青年共鸣。
乡村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乡村。徐旭东彰显青年本色,挺膺青年担当,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号召广大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广袤田野上绽放青春之花。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2022年,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构建起“大户带小户、技术传万家”的协作网,每到庄稼生长关键期,田间学校就地开课,他还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激励引导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三农”,将星火播撒向更广阔的田野。
思想之旗引领新征程,理论之光照亮奋进路。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徐淙祥为榜样,用脚步丈量田野,用宣讲架起桥梁,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共同谱写农业强国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李明娥
执行编辑:高俊翔